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香港島筲箕灣,前身是舊鯉魚門炮台,炮台具百多年歷史,原為英軍於19世紀所建。博物館展出不少軍事物資如坦克車、大炮,展示由明、清兩代至今香港600年的海防歷史。
香港位於南中國海岸的戰略性位置,在海防上位居要衝。舊鯉魚門炮台依山而建,居高臨下,俯瞰鯉魚門的狹窄水道,在19世紀時成功抵擋了經由水道入侵的外敵。英軍更在岬角海邊建成布倫南魚雷發射站,以魚雷攻擊避過槍砲的入侵船隻,但隨後多年,鯉魚門的海防武器一直未被使用。日軍入侵香港期間,炮台最終失守。
香港海防博物館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規劃為接待大樓、堡壘及古蹟徑三個主要部分。堡壘是鯉魚門炮台的主體建築物,而堡壘內的地下室經重修後,長期陳列展品,展示香港自明清兩代、英治時期、抗日戰爭至香港回歸中國以後的海防歷史。
香港海防博物館規劃11個展廳,涵蓋主題包含「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英治時期(1841-1941)」、「日軍侵港(1941) 」、「日佔時期(1941-1945) 」及「香港駐軍(1997) 」等;位於上層展覽廳現為海防武器劇場。
鯉魚門岬角上的軍事遺蹟,如炮台、魚雷發射裝置、溝堡及彈藥庫等,全部經適度修復,並已開闢古蹟徑,讓參觀者遊覽昔日鯉魚門炮台的要衝位置和古蹟,如英國製彗星坦克車、裝甲運兵車及一門十英吋後裝大炮等。
博物館並不歌頌戰爭,而視戰爭為香港歷史的一部分,並予以陳述,讓參觀者認識戰爭的代價,從中汲取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