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光.影.香港夜」番黎啦! 今年將會於11月29日 - 12月2日登場,大眾及旅客將欣賞到一系列光影裝置、投影短片、藝術作品及佳餚美食,體驗香港璀璨多彩的一面!
2018地標景點:
文武廟
文武廟建築群大概於 1847 年至 1862 年之間由華人富商建造。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帝君(文神)及關聖大帝(武神),而相鄰的列聖宮則供奉著中國諸神列聖,公所則是會議地點及處理附近華人社區鄰里事宜的場所。1908 年,文武廟按照政府制定的《文武廟條例》,交予東華醫院管理。2010 年,文武廟列為法定古蹟,亦是香港極受歡迎的旅遊景點。文武廟建築群是傳統中國民居建築的典範,採用陶瓷雕像、花崗岩及木雕、石膏塑模及壁畫裝飾,全屬優秀的傳統工藝。
PMQ 元創方
PMQ 元創方坐落於蘇豪區的黃金地段,在活化成香港的創意設計地標之前,曾經是中央書院的校舍和已婚警察宿舍。現有超過 100 位本地設計師進駐,展示各類原創設計產品,包括時裝、潮流飾物和家品等。設計師亦會定期舉辦各類特色工作坊,歡迎公眾報名參加。
大館
「大館」是昔日警務人員和公眾對前中區警署建築群的簡稱。它的悠久歷史,可追溯至 19 世紀中葉。當中部份建築物始建於英國殖民統治初期,並與香港社會同步發展。至今,該建築群已成為中區核心地段中獨特的低密度歷史文物區。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於 1995 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進一步肯定了建築群的歷史價值。2007 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賽馬會公佈資助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非牟利計劃。大館於 2018 年 5 月 25 日重新開放,化身為古蹟藝術館。
藝穗會
前身為牛奶公司冷藏庫的藝穗會,自 1983 年至今藝穗會逐步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當代藝術空間,為香港或海外藝術家提供免租金的展覽及表演場地,同時也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一處共聚和欣賞節目的地方。多年來,藝穗會一直採取開放政策,是一處言論自由的福地,藝術家能夠暢所欲言,自由創作,觀眾亦能全程投入藝術世界,這種藝術文化交流與生活不可分割。美酒佳餚亦是藝穗會的悉心點綴,好讓文化氣息在輕鬆高雅的環境之下孕育和沉澱。2001 年,藝穗會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文物古跡保護獎,其主體於 2009 年宣佈為一級歷史建築。經過改造與活化,這座具有新古典風格的建築如今儼然成為香港迸發無限生機的藝術文化地標。
都爹利街
都爹利街是一條連接著皇后大道中及雪廠街的小街,在雪廠街南端有一條歷史悠久的花崗石樓梯與四支煤氣燈。石階約建於 1875 年至 1889 年間,煤氣燈的安裝年份雖不詳,但最早的紀錄可追溯到 1922 年。1950 年代起,香港各處煤氣燈皆被電燈取代,僅餘的四支都爹利街煤氣燈,則於 1979 年 8 月 15 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現時煤氣燈由傍晚 6 時至早上 6 時亮燈,自動開關。
遮打花園
英國統治香港初期,遮打花園的位置原是美利操場的一部分。1851 年,該處開放成為運動及休憩區,並成為香港木球會會址。1975 年,香港木球會遷至黃泥涌峽,遮打花園取用木球會騰出的空間。遮打花園於 1970 年代籌建,1978 年 10 月 10 日正式開放,現為公園用地,是很多香港市民作晨運及練太極拳的場所。
皇后像廣場
十九世紀,遮打爵士想到建立皇后像廣場,藉此向皇室致敬。廣場最初名為「皇家廣場」,後來由於廣場內放置的青銅雕像,逐漸被稱為「皇后像廣場」。二次大戰日治時期雕像被拆除,運到日方熔掉。戰後,部分雕像運回香港,其中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前任總經理昃臣爵士(第一代從男爵)的雕像,目前矗立於廣場的中間。皇后像廣場的實際設計,開始於 1960 年代初雕像運回香港之後。
干諾道中行人隧道
干諾道中行人隧道於 1959 年啟用,是香港首條行人隧道,連接愛丁堡廣場及皇后像廣場。
愛丁堡廣場
愛丁堡廣場位於中環區,臨近維多利亞港,由英國建築師 Ron Philips 及 Alan Fitch設計,並於 1956 年落成。愛丁堡廣場以民政活動中心為設計概念,範圍涵蓋香港大會堂,多年來一直為公眾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提供公共活動空間,與四周的高樓商業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香港大會堂
香港大會堂大樓位於香港心臟地帶,坐落當時中環海濱的新填海地,1956 年由英國建築師 Ron Philips 及 Alan Fitch 設計。新一代的大會堂的設計深受法國建築師 Le Corbusier 的風格啟發,糅合簡約線條及鮮明幾何形狀,是當時展現國際時尚風格設計的例子。大會堂為市民提供市政服務,如表演場地及圖書館。自開幕以來,其音樂廳及劇院一直是香港表演藝術的主要場地。
郵政總局
郵政總局是香港郵政總部。總局必須靠近岸邊,以便接受遠洋輪船運來的信件。郵政總局歷經三次搬遷:自 1890 年代末,經過多次填海工程後,總局於 1911 年首次遷址,搬往畢打街新填海地段的新建樓宇。這棟樓宇是典型愛德華時代的市政建築,以花崗岩及紅磚建造,因此有「畢打街老婦」的稱號。
這棟舊郵政總局於 1976 年拆卸,郵政服務遷往康樂廣場。目前的郵政總局建於1976 年,位處海濱,直至 2007 年因填海工程而變成內陸位置。
鐘樓及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
尖沙咀天星碼頭旁的鐘樓,於 1915 年建成,是九廣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總站的一部分,百年來見證著香港的歷史變遷。二次大戰前,無數中國內地難民搭乘九廣鐵路來到這個舊火車總站,他們有的在港展開新生活,有的則轉乘輪船前往海外。火車站以往是英國在遠東地區的鐵路總站,故鐘樓充滿殖民地色彩。鐘樓用上了紅磚及花崗石建造,展現著蒸汽火車時代的風貌。
1881 Heritage
「1881」現址由 1880 年代開始直至 1996 年,除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外,一直為香港水警總部。項目主要由五幢建築組成,包括前水警總部主樓、前馬廐、前時間球塔、舊九龍消防局及舊九龍消防局宿舍。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專案於 1994年列為法定古蹟 ( 舊九龍消防局主樓除外),極具歷史意義,故發展商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特別取名「1881 Heritage」,以凸顯其歷史價值及發展商對重新為古蹟文物注入新元素的使命。「1881」融合新舊設計,成為香港文化旅遊及購物消閒的矚目地標,匯聚國際級購物商場、飲食娛樂及酒店於一身。「1881」雲集多家國際級品牌名店、時尚食府、古蹟酒店、以及一個以古蹟為主題的展覽館,其商鋪、酒店及飲食設施總面積約 13 萬呎;其建築極具特色,既有大型廣場,亦有百年古樹,配合晚上特別之燈光設計,凸顯「1881」的高貴不凡氣派。
九龍公園
在 19 世紀 30 年代,有西方人發現維多利亞港是個理想的船隻停泊處。當時,九龍公園的所在地是個面對海港的軍事戰略重地,至 1861 年,英軍佔領九龍半島,隨即把該處命名為威菲路軍營。1970 年 6 月 24 日,九龍公園由當時的總督戴麟趾爵士正式揭幕,並在 1989 年被重建。九龍公園佔地 13.3 公頃,為市民提供全面的動態及靜態康樂設施。由於地形所限,九龍公園的動態康樂場地均集中在公園北面,而靜態康樂場地則主要設於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