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在青年廣場與器物談前世今生
日期:Monday, June 17, 2019 10:00 AM — Sunday, July 14, 2019 9:00 PM
地點:柴灣道 238 號 青年廣場 Y展覽平台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在青年廣場與器物談前世今生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辦的「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看得見的記憶」),由即日起至7月14日於青年廣場Y展覽平台,舉行為期約一個月的《器物等等》展覽。
展覽旨在讓觀眾反思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器物,諸如一碗一筷、牙刷手機等等,均像USB記憶體,記錄了人類的生活痕跡。展覽以音響上常見的按鈕代表五個展區,包括「倒帶」、「播放」、「快進」、「暫停」及「錄音」,讓參觀者重新認識器物:
1)「倒帶」(rewind)﹕主題為物歸原形。器物隨着時代轉變也一直進化,甚至超出實體以數碼形式呈現,以多功能智能手機為例子,可曾想過今天一部手機的Apps如果變回一件件器物,如電話簿、電腦、錢包、時鐘、日曆、相機、書籍等等,合共逾48磅的裝備。展區內將帶領觀眾回顧器物進化過程中留下的點點痕跡。
2)「播放」(play)﹕主題為請「物」說話。器物盛載着自身的含意與功能,譬如飯桌上最常見的米通飯碗,碗底的圈足有助隔熱方便端起;碗形如雙手掬起,寓意珍惜;米通花紋恍如晶瑩剔透的米粒,象徵豐足。筷子寓意「天圓地方」、全盒寄託「來年豐足」等,讓器物夫子自道,脈脈含情訴說自身的故事。
3)「快進」(fast forward)﹕主題為「棄」物何價。從前器物講求實用耐看,今天卻追求新款潮流,讓器物像快進模式般一瞬即逝,器物很快變成「棄物」。展區羅列一些曾為大家珍愛的「棄」物,例如黑白電視、傳呼機、火水爐、卡式錄音機、塑膠飯壺、黑膠唱片、豬仔錢罌等,回顧與這些器物相處的美好日子。如果可以改變器物的期限,你希望是多少年?
4)「暫停」(pause),主題為記憶有物。「器」字,以小狗看守四方器物,彰顯重視珍惜的態度。珍視的寶物不要輕易丟棄,展覽會介紹一整條「修理街」,包括衣車、手機、家電修理、鋦缸、金繼復修等等,讓觀眾領略前人對器物的珍視。在這部份,我們停一停,發掘不同人珍惜器物的辦法和故事。
5)「錄音」(record),主題為留言勿等。來到展覽的最後一個展區,觀眾可藉錄音留言,記下與器物之間的生活痕跡、感情經歷、成長故事等。
此外,展覽現場還設有「看得見的記憶互動區」,參觀者可透過二維碼(QR Code)下載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裝置互動程式,一口氣瀏覽《看得見的記憶》精心設計的三大Apps,包括「全盒AR」、「珍貴的記憶AR」及「扇子VR」;每逢週末更有工作人員駐場協助參觀者使用展覽內的互動裝置。
另外,為加深公眾領略器物的價值不單是看得見的物質,還有看不見的情感及記憶,是次展覽亦提供了八場展覽導賞,由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團隊帶領參加者重新認識身邊的器物。八場展覽導賞將於6月22日、6月30日、7月6日及7月14日,下午3時至4時以及下午4時至5時於展覽場地舉行。詳情及報名可到以下網址:http://www.youthsquare.hk/chi/hot-news/317/。費用全免。
《器物等等》展覽於青年廣場(柴灣道 238 號)Y展覽平台(C、D、E區)展出,由即日起至7月14日,每日開放時間由上午 10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免費入場,歡迎參觀。